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傳統的重陽佳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之極,乃稱九月初九為"重九"或"重陽"。按曹丕的說法,這一天"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所以重陽成為傳統歲時節日,蘊含了數字吉祥的因素。這一天,廣州市民向來有到白云山(600332,股吧)登高攬勝的習俗。因為登高的人太多,警方每年都要發布注意事項,包括行走路線等。今年更在全市開放了16個登高點,覆蓋了中心城區和遠郊區,市民登高但可就近,不必去白云山扎堆。
重陽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質正是登高。怎么來的呢?南北朝時的《續齊諧記》給了種說法,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因為有了些交情,費長房有天向他透露了一則天機:"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前人認為,重陽"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當然了,這種傳說像眾多的節日起源傳說一樣,屬于"齊東野語",姑妄聽之可也。費長房在《后漢書》里被寫進《方術列傳》,神道中人。然而這則傳說也從側面告訴我們,重陽民俗至少在東漢時已經出現。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載:"重九日天欲明時,以片糕搭小兒頭上乳保祝禱云:百事皆高。"在朝廷,要"賜臣下糕酒",這該是步步高(002251,股吧)升的希冀了。"九"既喻"久","糕"則喻"高",順理成章。
重陽的另一個文化特質為賞菊,傳說中這回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菊癡"陶淵明有關。與五柳先生同時代的檀道鸞在《續晉陽秋》中說到:"王弘為江州刺史,陶潛九月九日無酒,于宅邊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歸。"于是,"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便成了陶淵明生活中追求的一大志趣。
瀏覽所見,似乎北宋時重陽節過得非常熱鬧,《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時京城里的盛況:"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甚至《水滸傳》里的那些草莽漢子在這一天也不例外。他們排定座次之后險些禍起蕭墻,就是因為重陽節宋江賞菊而起。節前,宋江便籌備了菊花之會,"但有下山的兄弟們,不拘遠近,都要招回寨來赴筵"。到重陽那天,"肉山酒海",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堂前兩邊篩鑼擊鼓,大吹大擂,語笑喧嘩,觥籌交錯,眾頭領開懷痛飲"。大醉后的宋江填了一闋《滿江紅》,令樂和演唱,"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盡教添白發,鬢邊不可無黃菊。愿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云云,流露出俠骨柔腸的一面。但當樂和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的時候,壞事了,武松說:"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李逵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然后一腳"把桌子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