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太重起重機的力量如吸納天地靈氣的大力士,不斷刷新著舉重的世界紀錄。他們的養料就是太重技術中心起重機研究所日新月異的技術創新。
在完成三峽1200噸起重機之后,280噸、350噸、450噸、480噸系列鑄造起重機相繼開發成功,太重在300噸以上大噸位起重機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00%,出口量逐年增加。至此,太重起重設備的國際知名度歲歲提升,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太重人都知道,這里有被稱作起重機設計"三女俠"的顧翠云、閆少泉、李郎明三位女性設計師。
二姐顧翠云:她托起了世界最大起重機
美麗的三峽庫區,碧波蕩漾,風景如畫。這里,不僅有世界上最大的攔河大壩,還有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機,讓南來北往的游客一飽眼福。
你或許會問:這臺起重機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在太重集團公司的技術中心,你會見到一位面龐清秀、戴著眼鏡的中年女子,她就是這臺起重機的主任設計師,名叫顧翠云。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如果說無私奉獻是我們時代的旋律的話,那么勞動模范就是人們心底永遠的贊歌。顧翠云正是以其自身的模范行動唱響了這首心中的歌。
人們至今忘不了,那是2003年的春季,肆虐的"非典"襲向祖國大地,山西成了重災區。此刻,正面臨著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談判,時間刻不容緩。可誰心里都清楚,這個時候出門等于拿生命當兒戲。面對生與死的考驗,顧翠云卻毅然舍家拋子來到北京。這時的首都正籠罩著一片恐慌,飯店閉門謝客,人們一聽說是山西來的誰也不敢接待。那些天里,她只能天天啃面包、喝白開水。也正是因為這次努力,她為企業拿回了近兩億元的定單!
人們同樣記得,為了早日向三峽提供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設備,從開始設計那天起,顧翠云就抱定了一個信念:一定要為祖國爭光,為咱中國人爭口氣!就這樣,她帶領大伙兒犧牲了一個又一個節假日,熬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經常是凌晨一兩點鐘,看門的老師傅催了一遍又一遍,她才想起該回家了,而當躺在床上時,腦子里卻依舊被各式各樣的難題和數據困繞著,翻來覆去地思考著,直至黎明的到來……
七月,湖北宜昌市成為一座巨大的火爐。顧翠云一次次去施工現場解決技術問題,她還爬上幾十米的高度,跟工人師傅學開起重機;為了解決起重機安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她在40多度的高溫下,和安裝工人一道從早到晚爬上爬下。有一次,她中暑了,一個勁地嘔吐,吃下去的飯吐光了,最后吐出來的全是清水,頭疼得好像要裂開一樣。同志們勸她休息幾天,她說啥也不肯,依舊堅守在現場,天天浸泡在汗水里度日。她的精神感動了所有的人,于是,"向太重技術人員學習",成為了工人們心照不宣的行動口號。
使命永在肩,奉獻無止境。一晃半年過去,顧翠云始終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戰斗崗位。她的孩子那時還很小,丈夫常年在外地施工,孩子平日就由她一人來帶。如今有了緊急任務,孩子就只好托付給鄰居好心的大嬸大媽。有時孩子生病了,守護在身旁的是單位里的同事,孩子的母親卻在千里之外,在為祖國和人民晝夜奔忙……
汗水和收獲是一對最忠誠的伙伴。在黨的十六大召開的前一天,三峽工地上兩臺1200噸起重機起吊試車一舉成功!當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聲的時候,顧翠云更是百感交集,止不住的淚水在面頰上流淌……
一位老專家曾經打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把1200噸起重機交給太重制造,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們相當于花了桑塔納的價錢,買了進口奔馳車。"
顧翠云成功了!她榮獲了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面對榮譽,顧翠云卻顧不上停下來看上幾眼。她說:"我就像一輛上了高速路的汽車,前后都是飛馳的同伴。我很充實,也很快樂。"憑著這種信念,她把一份責任、幾度艱辛寫在了歲月里;靠著辛勤的汗水,她在三峽這片熱土上,豎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看吧,如今在長江中上游,共有8臺1200噸起重機,正在不停地運轉,日日夜夜為祖國的水電事業描繪著美麗的藍圖……
三姐閆少泉:她托起了亞洲最大的起重機
起重機,在人們眼里堪稱大力士了,而一次能起吊480噸的大型起重機,更可稱之為鋼鐵巨人。2005年以來,當我國第一臺480噸起重機在太重集團誕生后,立刻引起了轟動效應。隨著它的問世,承擔這臺"鋼鐵巨人"的主任設計師、太重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閆少泉也成為媒體關注的新聞人物。
19年前,年僅21歲的閆少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到太重技術中心起重研究所當了一名設計員。多年來她鉆研業務,勤奮工作,在一次次重大產品的設計工作中顯示出卓越的業務水平。于是,她成為技術中心的業務骨干,太重內部專家、太原重工設計技術帶頭人。
2005年新年的鐘聲剛剛響過,一副千斤重擔壓在了閆少泉柔弱的雙肩--主持為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480噸鑄造起重機。這臺起重機的起重量不僅在國內最大,而且在整個亞洲地區也是最大的,其技術性能也是起重機制造史上最先進的。市場總是充滿了競爭,而太重所面臨的幾家強硬對手無一例外地均與國外大公司進行著合作,太重能否在投標中取勝,關鍵決定于設計方案的優劣。
夜,已經很深了,墻上的時鐘敲了兩下。閆少泉躺在床上凝視著滿天的星斗,竟沒有一絲睡意。已經好幾天了,她一直苦思冥想一種更先進的設計方案。突然,一種新的創意像夜空的一道閃電,頃刻間使她升騰出一束靈感的火花。 "有了!"她翻身一躍而起,披衣坐在臺燈前仔細地畫起草圖……清晨,雙眼微腫的她一臉喜色地闖進所長辦公室的門,像聯珠炮似地一口氣道出了她的兩個全新方案:三減速器四梁六軌方案和大減速器四梁六軌方案。這兩個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所長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閆少泉決心趁熱打鐵,她一天也不耽擱,當天夜里就乘上開往東北的火車,到馬鋼公司與那里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商討研究自己的方案。對方在仔細比較后,最終選定了大減速器四梁六軌方案,認為這個方案中采用了四梁六軌橋架、上下部雙層主小車和主起升大減速器的新型結構,具有傳動環節少、分組性好、結構合理的特點,不僅運行平穩,而且安全可靠,相比其它幾家投標企業的方案,太重是最好的。2005年2月,太重一舉拿到馬鋼6臺480噸起重機的合同。在國內特大型起重機制造領域里,太重依舊是遙遙領先。
打造"鋼鐵巨人"的戰役全面鋪開了。閆少泉帶領的小組承擔了主攻任務,她被指定為這一重大項目的主任設計師。
沒有現成的圖紙可供參考,也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借鑒,一切都是從頭開始。信心加上本領,打勝仗便有了九成把握。設計方案再好也終究不過是紙上的東西,要使它成為現實,還需要經過艱苦的勞動。設計小組的同志們大都有這樣一個感受:越是技術先進的產品設計起來越難。這臺鋼鐵巨人就有三大難點:首先是在整體布置上,由于在這么大型的鑄造吊上采用四梁六軌式橋架,上下部小車、主起升大減速器傳動的結構形式,既要考慮到副小車的運行空間,又不能將主小車上的大減速器的中心距增加到很大,否則就會增加生產車間的制造難度。閆少泉和小組同志們討論,又帶著問題到生產現場實際了解情況,經過多方比較和反復測算,最終確定了總體布局上的最優方案。
第二個難點在小車架的剛度設計上。為了降低整車高度,將起升機構大減速器的大齒輪一部分埋在小車架的上平面以下,把大減速器的下箱體與小車架焊在一起,這樣就必須考慮到大減速器的受力,小車架的剛度設計要非常恰當才行。閆少泉在這個問題上沒少下功夫,她一次次的測算,然后否定了,再測算,再否定。下班時間到了,小組同志們誰也不走,人人桌上放著面包和方便面,餓了喝點開水隨便吃上幾口,又接著工作起來,經過多少次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對小車架與減速器整體進行分析計算后,最終確定了小車架最適宜的剛度。
第三個難點在大減速器的設計上,由于減速器長達12米,小車架受力變形后對齒輪的嚙合會產生影響,因而在齒輪的設計上必須要反復計算精確,方可保證減速器的運行平穩。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交貨期越來越緊,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周期只能越短越好。和上世紀九十年代相比,如今從事同一項設計項目,難度比原來大了好幾倍。而可供設計的時間僅有原來的幾分之一。從春到夏,閆少泉已記不清自已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她只知道和小組同志們一道,整整7個月沒有休過節假日和星期天。愛人也是省城一家科研部門的技術人員,工作很忙,兩口子都把心撲在事業上,常常到深夜才能見上面,白天都很難在一塊吃上頓熱飯,孩子從小長這么大,全憑雙方老人幫助料理照管。回想起這些往事,閆少泉心中一直充分滿了對老人和孩子的愧疚。
2006年初,凝聚著太重技術人員和工人們的汗水和心血的"鋼鐵巨人"一臺接一臺運抵馬鋼公司,在生產中一顯身手。閆少泉笑了,她笑得那么坦然,那么舒心。
老大姐李郎明:她托起了航天塔吊起重機
李朗明已經與共和國一起走過了60多個春秋。待人謙遜,外表安靜,內心火熱,事業火爆;不到50公斤的體重甚至顯得有些弱不禁風,而2×500噸橋機、800噸的起重設備卻出自她的手。這就是技術中心起重運輸設備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朗明。
她喜歡用"傻老太婆"給自己一個定義,溫柔的笑容后面卻透露出一份執著的自信。
有人問她,"你創造了那么多第一,為什么不去更好的地方發展?"她用責任與忠貞詮釋著對太重、對祖國的感情。
一向平靜的李朗明在發射塔架前,在水的汪洋中,在炎熱的煉鋼車間,在飛速奔馳的鐵路線上,總是沉浸在興奮中。她的平靜與火熱造就了一種業績、一種人生、一種境界。
2007年10月24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嫦娥一號"靜靜地矗立著。
在這個歷史性時刻,一位來自山西太重的技術人員就在現場,她是西昌衛星發射塔吊主任設計師李朗明。
17時00分,塔架上測試操作人員開始撤離。
這一刻,塔吊還在忙著吊燃料罐,李朗明緊張地注視著發射塔架。
"設備應該沒有問題",李朗明告訴自己。發射現場17℃的氣溫還是讓李朗明感覺到了些許的涼意,她加了一件毛衫。
"最后一罐燃料吊裝完備!"李朗明低頭看了看手表,17時55分。
"……6、5、4、3、2、1,點火!"
18時05分,承載著國人奔月夢的"嫦娥一號"開始了為期1年的探月之旅,李朗明淹沒在了歡呼的人群中……
這是李朗明第幾次參與發射塔吊的設計,她已經有些記不清了。她只知道從接到設計塔吊任務的那一刻起,她就需要時刻把自己調整到臨戰狀態。在2003年5月的一天晚上11時左右,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李朗明從睡夢中吵醒。電話是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打來的,是神舟五號的塔吊排繩機構發生故障。當時神舟五號已經準備組裝了,急得李朗明放下電話就直奔辦公室去了,那天晚上她查了一宿資料。事后,李朗明說,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壓力真的是太大了。但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問題逐漸明朗的時候,我感覺到了一種輕松,這是最快樂的。
"航天探索是一項有風險的事業,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采訪中,李朗明總是微微地提高聲音來強調這一點。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是在2005年10月12日上午,和以前一樣,李朗明早早地來到發射塔架前,她習慣看著塔吊完成最后的使命。可是當拖著橘紅色火龍的火箭載著"神六"消失在云層中時,李朗明卻開始嘔吐不止。她自己知道,這是精神高度緊張導致的一種生理反應。
而這樣強烈的身體反應幾乎在每次神舟系列發射的時候,李朗明都會遇到。可是她默默地承受著,因為她深深懂得,不能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離開。
2007年,李朗明又承擔了岢嵐衛星發射塔吊主任設計師。
從太原到酒泉、再到西昌,在我國的三大衛星發射基地,李朗明穿行了多少次,只有堅實的腳步記載著。
李朗明鐘情于水電站,她說,水電站是播撒幸福的地方,畢生的精力都給了它,還是覺得不夠。那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噸位、高揚程起升機構布置的難題還在困擾著國內起重機界。當時,李朗明接到了萬家寨水利工程的設計任務,難題主要在于起升機構上卷筒的纏繞,傳統的纏繞方法是單層纏繞,而水電站高水頭、大容量,這樣的方法就不適用了。李朗明對難題有著天生的興趣,她開始沒日沒夜地畫圖,1張、2張、3張……作廢的圖紙堆了1尺多高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整整1個月,有一天,她突然發現了一種多層纏繞的技術適用于"大噸位、高揚程"的水電站,最終她發明了"大噸位、高揚程、多層纏繞折線卷筒"技術。后來,這項技術在三峽等水電站得到廣泛應用,也被列為了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
多年以后,回憶起這段日子,李朗明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解釋自己的勇氣和堅持。她說,找不到好的方法的時候,難,是真難,必須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沒有退路。
龍灘水電站在紅水河上游,當時是國內在建的僅次于長江三峽的特大型水電工程。在設計這個水電站的橋機時,太重專門請來了德國專家一起設計方案。最后,李朗明的設計組設計出了2×500噸橋機的方案,德國專家看完方案,沒有拿出他們自己的方案,而說出了一句話:你們的設計是最好的。
李朗明用自己的行動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太重技術中心副主任王首成這樣說:"在挑戰性的設計任務面前,朗明永遠是沖在最前面的,對科研,她有用不完的激情,使不完的勁兒。"
李朗明就是這樣沉浸著、享受著、快樂著……
"李工"品牌,用責任與忠誠詮釋。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是好喜歡……"李朗明的人生"李工"品牌,用責任與忠誠詮釋。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是好喜歡……"李朗明的人生就是在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中開始的。李朗明是在新中國的禮炮聲中誕生的,父母把歌詞中的明朗調了個個,就成了朗明,而孩子卻用責任和忠貞在一個甲子的時光里認真地闡釋著這兩個字。
在神舟五號飛船的塔吊設計方案審查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個別專家不同意李朗明使用的電機型號,要求使用由專家指定的電機型號。可是李朗明是"大噸位、高揚程、多層纏繞折線卷筒"技術的發明者,她知道這個型號的電機是最合適的。這個時候,李朗明堅定地說:"我對我的設計負責,我對航天事業負責。"接著,她用準確無誤的計算說服了對方。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證明李朗明的選擇是正確的,事后,裝備部的負責人見了李朗明,第一句話就是"你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立了大功"。
責任,是李朗明為起重機事業而擔在肩上的重量。她在科研崗位上一干就干了幾十年,回首往事時,她說,我沒有給工程、給太重、給祖國造成太大的損失。